苏邹 男 36岁,现任精神五科主任助理。从医十二年来,他始终热爱精神卫生事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学术修养。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刻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任精神科住院总医师期间,在科主任指导下负责本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按时查房,及时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组织本科室医师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得到院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多次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
十二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苏邹同志的人生轨迹,二零零三年本是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他因为工作需要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二年。十二年来,他乐此不疲地为精神卫生事业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和全部精力。曾经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当面对着一个个失却理想,失落灵魂,失败心态的患者,曾经彷徨,当时确实是非常困惑,思想斗争相当激烈,是坚持还是打退堂鼓?最后几经思索还是选择了这一艰苦而又不被人看好的精神卫生事业,追求探索自己热爱的事业。人,总是要为自己的事业而献身,总是有自己的追求,精神卫生事业、就是他毕生向往与奉献的事业。曾经的同学、同道,亲戚朋友,都劝他改行,放弃这每天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的苦差事,但是他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埋头干自己的事,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社会的呼唤作为自己的追求,病人的期盼作为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在精神科工作期间,深深知道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关怀和爱护,他对病人如朋友、如亲人一样。精神病患者大部分都是没有自知力的,极少有自愿住院,对医师的工作也很不配合,但他始终保持微笑,细心、耐心的与病人交流,尽量去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细心寻找那些易被忽略的精神症状,对病人的每一件事他都要做到了如指掌。病人服药,他都要亲自看着病人服下,以保证每颗药都能进入病人体内,发挥它的药效。病人的饮食每餐都会问病人或家属,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对那些不愿意吃饭或没有家属照料的病人,他都会亲自去喂饭、喂水。有些患者家庭非常困难,他就经常把家里的衣物和食物带给病人。一有时间他就会和病人交流,帮助病人解除他们心中的许多疑惑,提高病人对自身的认知力,这样病人也很信任、尊重他,心里的话也愿意和他说,从而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特别是面对躁狂型病人,他都能勇敢上前,态度和蔼地说服病人配合治疗,但眼看已经谈好的病人也会在瞬间情绪爆发,对他拳打脚踢。经常会有病人将他的手抓的血淋淋的,往他脸上、身上吐唾沫。几年来,他的眼镜已经更换了好几次了,都是被病人打坏的。每每谈及这些意外,他都乐观地说:“想想那些病人的痛苦,想想那些家属内心的煎熬,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无论节假日或休息时间,科室里有事情随叫随到。患者出院时,他都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便于病人家属及时报告病人服药情况,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面对所有来电,他都能耐心接听,他还经常电话主动回访病人回家后的病情和服药情况。
对患者家属,他热情主动,因为大部分精神病患者都没有自知力,所以家属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是病人治疗成功的一半。病人入院后,通过对病人的详细检查,把病人现在的情况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存在哪些不正常的现象,都一一分析给家属听,并告诉家属对病人的一个初步治疗计划是什么,从而让患者家属对病人的治疗建立信心。精神病人住院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般在病人病情稍有好转的情况下,家属都会要求出院回家服药治疗,他总会在家属有这些想法之前,主动和他们说明现在病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治疗阶段,如果现在病人出院,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好的情况,让家属能很好地配合医师治疗的进行。在工作中,患者家属曾多次给他塞红包,他都一一回绝,有些回绝不了的,就把这些钱交到患者的住院费中,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他还定期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指导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为患者送医送药,无论下多大雨、下多大雪,他都坚持把药送到患者手中。谢师傅是这个社区门诊里一位患者的父亲,他儿子的病情经常反复,家庭条件非常困难,连住院的费用都掏不出来,每次发病谢师傅就自己在家里调药,结果患者病情控制效果越来越差。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谢师傅,就在他这里定期门诊治疗,在坚持了两个月后患者现在恢复情况良好,谢师傅满怀深情的说:“你真是一位好医生”,还给单位领导写了一封表扬信。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一个不求闻达而以治病救人为天职的医生,素不善于辞令亦不善于表达,淡泊功名但求独善其力,和我们所有同道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耕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心中一直以“王争艳”为榜样,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
春秋轮换了整整十二年,苏邹同志将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播撒在了精神卫生事业这片热土上,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他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行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树立起了一面优秀医师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