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武汉市武东医院!
专病介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毒品蚀骨

发布人:汪亮亮 陈凌燕 黄娟 陈红源   日期:2014-08-26   点击次数:18595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房祖名、柯震东因吸毒被抓一事,近日不仅成为全国娱乐新闻的头条,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二人之前,导演张元、编剧宁财神、歌手李代沫、演员张默、高虎等演艺圈明星接连因吸毒入狱,其阵容更是被广大网友调侃称“够拍一部《吸毒风云》的大片了”。
    上述涉毒明星陆续东窗事发,将吸毒这一社会毒瘤反复暴露在公众眼前,同时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毒品的高度关注。那么,为什么包括明星在内这么多人会沉迷毒品?年轻人对毒品有什么误解?吸毒的危害到底有多么可怕?本报特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对此予以解析和提醒。

    A 案例  习武少年初三沾染毒品三年后思维紊乱记性差
    几天前,在青山区戒毒矫治康复中心,记者见到19岁的陈启(化名),他从初三开始吸K粉,持续长达3年,直到去年才开始戒毒。坐在记者面前的他看起来很壮实,他说自己“戒毒后长好了”,但交谈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到他记性很差,思绪时常出现紊乱,即使最近的事情也容易记错,禁毒民警说,那是因为毒品对他大脑中枢神经造成了伤害。
    陈启小时候身体很差,被家人送到武术学校,希望通过习武强身健体。初中过得浑浑噩噩的他,凭着一身散打本领认识了一些社会青年。15岁那年初三即将毕业,陈启因觉得“人生很迷茫,不知下步该怎么走”,心情一直低落,那帮社会青年就常带他去KTV,说要帮他调节情绪。
    陈启回忆说,有一次进KTV后,他看到一个朋友掏出一小包白色粉末,倒在手机屏幕上,用卡刮成两条,然后用1元纸币卷成吸管,对准鼻子使劲一吸,并让陈启也试一试。“第一次吸,刚开始没什么,后来感到头很晕很难受,慢慢开始呕吐、全身无力,最后还出现幻觉。”陈启说,那时朋友才告诉他,刚才吸的是K粉。虽然第一次感觉并不好,但没想到几天后就“心里痒痒的”,主动找人拿K粉吸。当时自己每月靠父母给生活费,但只要口袋里有一点钱,哪怕50元或100元都拿去买K粉。
    自那以后,陈启觉得自己每天毫无精神,满心只有K粉,体重也迅速下降20多斤。离开学校后,陈启当了一名保安,有了工资后吸毒更加便利,常常和朋友吸完了再回家。有一次,母亲发现他鼻子下有白色粉末,问他怎么回事,他撒谎称“喝啤酒喝多了”就轻易搪塞过去。直到去年4月,陈启在家中吸K粉被母亲撞见,这才不得不开始戒毒。

    B 分类  新型毒品比传统毒品更隐匿
    武汉吸食量最大的分别为麻果、K粉和冰毒毒品一般是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其种类繁多。 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其中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如鸦片;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如海洛因;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如冰毒。
    而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两大类,其中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新型毒品比传统毒品更隐匿,以麻果为例,它可以被制作成各种形状,极易让人放松警惕。“目前武汉市毒品吸食量最大的前三名分别为麻果、K粉和冰毒。”据青山区公安分局禁毒民警周辉志介绍,麻果是冰毒的衍生物。冰毒很纯,直接吸少量就能致命,为了获得更高利润,一些毒贩下了一些香料等物稀释成麻果,便宜又有欺骗性,让人以为不是毒品。
    周辉志介绍,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是因为它将人体自动分泌的内啡肽关闭,只能靠吸海洛因才能获得内啡肽,而内啡肽为人体所必须,抗疲劳和抗疼痛都靠它;冰毒和麻果等新型毒品都是兴奋剂,而K粉是先抑制再兴奋,有一种短暂的麻醉作用,然后再有兴奋感,伴随着发热发燥。
    C 危害  吸K粉等不上瘾不伤身是谎言 

    新型毒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
    对于鸦片、大麻、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危害,不少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对于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的危害,不少人却并不清楚,甚至一些年轻人认为这些并不属于毒品,吸食并不违法,也不会上瘾。如果持有这种观点,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新型毒品更易产生心理依赖
    “我接诊的大部分吸食新型毒品者,最初都曾以为不会上瘾,还有人以为吸一次后,休息几天就没问题了。”武汉市武东医院戒毒科主任陈汉波明确指出,所谓“不上瘾、不伤身”完全是谎言。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不同,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会造成人体强烈的不适感,但近年常见的麻果、K粉、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其对身体的不适感明显减弱,但它们直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让人更容易对它们产生心理依赖。陈汉波说,这些毒品在最开始会给人强烈的舒适感,但是7-8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后,吸食者会陷入另一种情绪极端,彼时沮丧、倦怠感成倍袭来,而在极端情绪中,人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对毒品的依赖度不断提高,最后困于毒网难以自拔。

    别以为偶尔吸一次就不会上瘾
    有人认为,长期吸食毒品会上瘾,但是偶尔吸食一两次不要紧,陈汉波明确批驳了这一观点。“传播毒品的违法分子,利用的正是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过弱的防备心。”陈汉波说,事实上一旦沾染上毒品,人的身体会发生各种不良变化,从消化、泌尿到神经等多个系统都会受到严重损害,代价是巨大的。而且,由于毒品伤害神经系统,吸过毒品的人神态都会起变化,而这些变化吸毒者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无暇顾及。
    禁毒民警周辉志表示,毒品产生的心瘾实际是一种变相“身瘾”,它们给予大脑前所未有的刺激,因此吸食它们后对一般事物就提不起兴趣了,“就像人的味觉,习惯了吃特辣,就不会对微辣感兴趣了”。

    吸毒不仅毁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29岁的李某吸食麻果长达6年,不久前被送到武东医院戒毒科戒毒。入院当天,李某跟医护人员说自己有透视眼,是有特殊能力的奇人,还称“给我一张麻将牌就能GPS定位”。
    据悉,李某小时候曾是个非常聪明懂事的孩子,但长大染上毒瘾后,整个人就越变越可怕,每天伸手找家人要钱,不给他就打人,这次入院前他还打了自己的母亲。“新型毒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周辉志称,长期吸食毒品会对大脑神经产生破坏,首先体现在记忆力衰退;之后导致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自私自利、对家庭责任感消失等;严重的会引发严重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在失去自控能力的情况下,一些人甚至还会出现暴力、自伤等严重行为,最终不仅毁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D 原因   一时好奇 短暂快感 误解时尚 被拉下水
    既然毒品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掉入毒品的陷阱之中?专家们分析认为,沾染毒品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好奇。“不少人第一次吸毒是出于好奇。”专家介绍,这些人通常明确知道毒品有害,也知道毒品会让人上瘾,但他们也由此好奇毒品到底有多厉害,甚至有人表示“就是想知道吸毒到底能让人有多强的快感,竟然能强烈到无法戒掉”,结果铤而走险,虽然满足了一时的好奇心,却毁了自己一辈子。
    也有人是奔着毒品的快感去的。专家说,比如在某些派对上,一些人本身已经玩得很嗨、身心处于亢奋状态,出于追求更强烈的快感,或是随大流的心态,认为“别人吸了自己尝尝也无妨”,结果一念之差走上不归路。
再者是追求所谓的时尚。受一些不良文化影响,部分年轻人盲目追求潮流,错误地认为有毒品才“上档次”,结果误入歧途,而这在专家看来,是一种“最可怕的误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交友不慎,被毒友拉下水。对于年轻人而言,朋友圈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圈子里有人吸毒,一旦判断力缺失、意志不坚定很容易被拉下水。尤其可怕的是,如果圈中吸毒者是“以贩养吸”的话,除了公开引诱,还可能悄悄将毒品掺入香烟或饮料中,让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

    E 辟谣  减压减肥 激发灵感 寄望毒品是饮鸩止渴
    众所周知,吸毒在娱乐圈等领域并不鲜见,其中有瘾君子称,吸毒是因为压力太大,期望借此减压;还有人称吸毒是为了减肥或激发创作灵感,那么毒品真的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吗?“如果有人说吸毒是为了减肥、提神、求灵感,那是因为他不知道毒品让人暴瘦、兴奋时,自身又会付出什么代价。”武汉市武东医院戒毒科主任陈汉波告诉记者,这种做法实际是饮鸩止渴。毒品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会让人莫名兴奋、睡眠减少,造成精力旺盛的错觉。随后,由于人的日常作息被大幅度改变,会出现食欲下降,总觉得饱胀不想吃东西,由此造成暴瘦,这些对身体而言都是一种摧残。“如果说想瘦可以做运动,需要灵感可以多读书多与人交流,哪怕多静静思考。”陈汉波表示,想达到减肥、提神的目的,方法何止千万种,随便哪一种都比吸毒要健康、持久、有效,所以说这些借口是不成立的。

    至于寄望于借毒品来摆脱生活或工作压力,事实上这种做法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所有的现实问题只能通过面对来解决,现代人必须学会承受压力、合理减压,否则害人害己。

    F 提醒  蛛丝马迹助亲友 发现早期吸食者
    据警方介绍,吸食新型毒品的群体有年轻化倾向,且不容易被发现,比如上文中的陈启吸食K粉长达3年才被母亲发现,那时身体已经受到毒品长期侵害。那么,吸毒品的人有哪些隐蔽特征?亲友如何能够及时发现,以尽早帮其戒除?
    周辉志说,吸毒者首先表现在精神不好、爱打瞌睡,一睡就是很长时间,而表露在脸上一般会有黑眼圈、面色发黄和红眼,此时需亲友要多留心。这是因为毒品将人的精力和能量提前、集中释放出来,严重透支身体,等药性过去则要花更多时间来补充睡眠。
    其次是脾气见长、性情变得暴躁。尤其是新型毒品,吸食后容易让人变得有暴力倾向,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动武。
再者是防备心变重、产生幻觉,比如周辉志曾接到吸毒者求救,称有人在其耳中装了窃听器,要求帮他取掉,类似表现是典型的吸毒导致的幻觉。
    总之,专家们呼吁,家庭和社会都要强化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尤其是青少年,在面对诱惑时必须保持理智和清醒,守住底线。

 



鄂公网安备 420107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