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武汉市武东医院!
专病介绍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抗过敏药物的应用

发布人:药剂科 廖世棚   日期:2014-07-01   点击次数:18571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你兴致勃勃赏花之时,也许令人烦心的过敏症有时候悄悄地不请自来,让你坐卧不宁。这时服用抗过敏药就显得格外重要。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抗组胺药物,怎样才能正确选择最适合的抗过敏药物呢?希望通过本文各种抗过敏药物的介绍,能对你选择正确抗过敏药物有所帮助。

    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抗组织胺药。(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3)免疫抑制剂。其中抗组织胺药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本文主要介绍这类药物。此类药物有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常用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一览表    

     常用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一览表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啶等。这类药物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血清病的寻麻疹也有效,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这一类抗组胺药因具有脂溶性 ,能穿过血脑屏障而产生镇静作用, 可引起乏力、嗜睡、头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副作用,故使用时需注意,凡做高空作业、驾驶员、精细工作者需禁用或慎用。

­-1受体拮抗剂第二代即新型抗组胺药物,包括有阿司咪唑 (息斯敏 )、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特非那丁(敏迪)等,对H-1受体的亲和力高,脂溶性差,而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低,故其镇静作用也随之降低,服后一般无明显乏力及嗜睡等副作用。息斯敏与敏迪有的患者服后产生心脏毒性,导致心律不齐。所以应注意不能超量,必须按规定的剂量服用,还要避免同时服用康唑类抗真菌药和大环内酯药物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服抗组胺药时,还要注意,如长期服用后可产生耐受性,常需更换服用,当用药见效后,可逐渐减量维持,症状完全控制后再服一段时间,以减少复发。

-2受体拮抗剂,目前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H-2受体拮抗剂除了有较强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外,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用时,对某些慢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等过敏性疾病,可提高其疗效,起协同作用。

不同种类的抗过敏药物都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和抗过敏特性,各种药物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寒冷性荨麻疹用赛庚啶效果好;热性荨麻疹用安泰乐疗效显著;顽固性荨麻疹可联合应用H1H2受体拮抗剂;对于急性荨麻疹就应选择起效时间快的抗过敏药物;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因需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则应选用一些无嗜睡作用、其他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而对于慢性、顽固性或病情较重的急性过敏性疾病,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抗过敏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即联合用药。用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应各属于不同的类别: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前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需要长期联合用药者,在病情稳定,症状控制后不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而应先从一种药物撤起,逐渐停用药物,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用药过程中抗过敏药物也可导致过敏,其中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为常见。能够参与或导致过敏反应的化学介质种类繁多,而且过敏反应的过程极为复杂。当抗过敏药物只能阻断过敏反应中的某一环节或化学介质的释放,而不能阻断全过程时,过敏反应仍可发生。如果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后原有疾病不愈反而症状加剧时,应考虑到药物过敏,而不要误以为是药量不够所致,如果继续加大剂量,可能十分危险。当使用一种抗过敏药无效时,可以考虑换用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过敏药。



鄂公网安备 42010702000394号